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 【生命力徵文-生命文學系列】候診 - 王映涵

【生命力徵文-生命文學系列】候診 - 王映涵

🏥 在門診候診,下午等到晚上,自從電腦斷層跟核磁共振顯示可能罹患肝細胞癌,是要追蹤還是進一步檢查手術已經打亂了全家的心,從診所、地區、區域、醫學中心聽了不少醫院,超音波抽血也沒少做,讓睡眠障礙跟腸躁的症狀更加嚴重。打亂內分泌生理週期影響免疫,淋巴有些腫起來,半夜睡醒眼睛發紅腫起來,常看的家醫對著腹痛的我說,你的壓力太大了!整個免疫系統都混亂發炎了!昨天,你爸來門診也老實說,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可能聽太多意見,醫師又分兩派說法,就像做進一步檢查後,報告顯示腺瘤或肝癌,醫師也分兩派指著報告說是血管瘤或肝癌,做法也分追蹤跟開刀或電燒,實驗室數據顯示沒有肝炎病史、肝功能正常,胎兒蛋白指數正常,但是,不安的心情還是無時無刻的啃噬著心,影響著思緒睡眠,讓焦慮得更焦慮,混亂得更混亂!

🥹 好不容易掛到有名的教授,下午的門診,八十多號,三點多到門診,躁動不安的心,原來不只是自身,還有一旁坐立難安的爸爸!不知道有多久,沒有這樣跟爸爸一起候診?!

💔 從國三罹患免疫疾病之後,那時醫學知識跟網路尚不普及,也是那樣的看了許多醫師,診所到醫學中心,直到確診!輾轉也換了許多知名的醫學中心教授專家,也是那樣的白,映著不安的心,在醫院中飄盪著燈號的鈴聲,患者的姓名,而我不過是名病號,哪怕最後不顧協會眾人的勸阻,選擇了相關的學科,如今,卻成了最大的嘲諷!

「你沒照顧好自己! 」,曾帶我的學姊在臉書的訊息這麼打著,不用她說,我也知道!也有病友說看一個醫師就好,相信他!要是他的話,就直接手術,不然就切片!不喜歡這樣拖泥帶水!陪伴身邊總給我不同專科醫師介紹意見的病友這麼說!

🤷‍♀️ 雖說,臨床檢查不論是否異常,最後還是要整體來看,然而,這跟不久前的子宮內膜終究不同,哪怕經血異常出血行經有年,內膜厚到自己不熟婦科學理病理都覺得不正常的當下就決定病理切片,化驗出來的癌前病變結果,終究是有個結果!才剛消化不久內膜的消息,在為子宮去留掙扎,按時去婦科進行陰道超音波,追蹤子宮頸、ca125 等數據,紀錄月經出血量等,也看了幾個不同專長的婦科醫師,才剛定好主治,接受好可能告別陪伴自己多年的子宮,現在又變成沉默的國病,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看著坐立難安不斷走動的爸爸,自己也跟著浮躁不安起來,看著爸爸灰白的鬢角,有點疲憊的睜大雙眼,不斷地更換姿勢,診間環境設備雖好,有衛教書籍、電視、雜誌,但是都不敵靜不下的心,混亂的腳步聲、手機聲、交談聲,在這個肝腫瘤特別諮詢診的候診空間外,此起彼落的。

爸爸每隔一段時間就問起你幾號,看著燈號慢慢地跳動,每跳一聲就讓我連忙抬頭,結果是對岸的婦科燈號,病人進診間後,感覺進入一個異次元空間,很久都沒出來,燈號跳到我時,連忙衝進診間,爸爸也想跟進,卻被擋住,說等等再請家屬進來。

🚨 真不虧是專門的諮詢門診,先由診所的醫師超音波定位,然後再恭請教授判讀超音波影像,十分講求效率,又可兼具教學! 問起基本資料也從國三開始,而非專科只看專科問題,最後,轉診到醫學中心要我再追蹤一個腫瘤指數即安排兩個月的特別顯影再做打算。

幾個月下來,從報告可能是肝癌的那刻起,就像大喊狼來了的孩子,不斷的跟著不同醫師的處置告訴周遭的關心,更改我的進度,從追蹤、開刀、電燒、切片不斷地更改,弄到自己都不好意思起來,深怕最後那隻狼真的來時,也沒有人來了!
也拜託遠在大陸攻讀學士後中醫的同學翻譯報告,聽著熟悉疲憊的錄音檔,不禁深深懷念,而英文底子好曾在報社翻譯的國小同學,不改精準的方式翻譯,還同理爸爸為何不開刀的猶豫不決,也有人說身體是你的,為什麼不能決定!

🤕 「 身體是我的,為何不能決定?」,這句話,我玩味好久! 女性爭取半天的身體經濟自主,可是不論懷孕疾病,在東方真的是自己的嗎?

什麼才是獨立的女性呢?從開刀來說,身體是我的,但是,開刀術式,消化內外科做法不同,且依醫師判讀不同而不同,若醫師不覺得非要動刀,也不能硬要開刀,加上免疫用藥複雜,又有藥物過敏的可能,且說真的,器官身體還是原本的好,開刀磨耗過後的都不如原本的! 浮現長期在診所替我追蹤的腸胃科醫師說,你子宮開刀頂多只是裡面出血,可是肝臟若沒非常確定,血小板低的話弄不好會整個腹腔大出血!

雖說,自費特殊顯影的檢查追蹤跟抽血,不過是增加臨床判別的數據資料,看這個不知道是好還是壞存於第八肝葉的東西,如果能因此在顯影檢查中無所遁形,自然比動刀切片的好,只能就這樣地交給醫師,有倒是,醫師緣,助人福! 或是,婦科說內膜有比較薄,可以三個月追蹤陰超,消化也暫時不動刀見血,算是暫時告一段落。

🥺 雖說四十不惑,但是不能立也疑惑滿腹的我,在候診的空間,醫師的問診,久違跟爸爸一起候診就醫的時光中,彷彿又回到懵懂的求醫時期,伴著我就醫去協會的爸爸,如今還要承受在長照跟病房中間奔波的爺爺,隨時可能要急救或者離開的長照中,是否是自己未來的寫照?


📑編按:映涵用這篇文章紀錄長期以來就診與病痛的心情,在家人的陪伴相處下,疾病的背後、長期奔波於診間、換醫生、就醫等焦慮不安,蘊含許多猶疑、徬徨與未知。映涵想藉著書寫爬梳就醫心情外,更是紀錄與回顧當下的候診心情,將此分享予其他曾與他有相同狀況的夥伴,一起發現生命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