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 【生命力文學系列】失智不失摯:與阿嬤的點點滴滴 - 王昱忻

【生命力文學系列】失智不失摯:與阿嬤的點點滴滴 - 王昱忻

⏱️時光荏苒,大學的青蔥歲月在疫情的籠罩下戛然而止。不知道從何時候開始,阿嬤的記憶力愈來愈差,從一開始記憶雖有點模糊,但還大抵能跟我們閒聊幾句,慢慢退化到只能說話但不記得我們的名字,不記得我是孫女、他是爸爸、她是媽媽。最後,阿嬤終日躺在床上無法言語,她的眼神空洞的望向慘白的天花板,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潮濕的異味。老房子就是如此,承載了阿嬤數十年的光陰,吸納了每一天的酸甜苦辣。

👵 阿嬤失智了,而嚴重的程度如一趟無法剎車的下坡路。因並未與阿嬤住在一起,每次過年過節回去老家看望阿嬤時,總是有一種驚懼感,阿嬤怎麼退化的如此厲害?自從上了高中,我的日子在一張張白底黑字的考卷中變得黯淡無光,一張張被強風吹的面目模糊的臉從我的眼前片片飄過,人們在城市裡疾走、趕赴,最後消失在單色的水泥樓裡。我埋首苦讀,家人難得的聚餐我總是找理由推拖。

「聚餐太花時間了!這些時間不如拿來念書。」

我會以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避掉那些聚會。或許是因為承載著家人對我的希望,希望壓著久了久了便成為一種枷鎖。當時我沒有想到與家人共度的時光是多應該珍惜的,身旁許多朋友亦是如此。我們就像急於離巢翱翔於廣闊天地的大雁,一方角落何能容下無比的凌雲壯志,但當我們在橫衝直撞中想要小憩片刻時,曾經扛起家庭的那股安心的力量卻倒下了。

🫠 失智的長輩因大腦功能受損,記憶衰退,迷失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迴廊中,甚至可能出現情緒劇烈的波動。阿嬤忘記了很多事,剩下的是一些關於她和阿公的記憶,有時她會罵罵咧咧的翻起舊帳,有時會哀嘆自己曾經受過的委屈。她結婚了,成為了一位母親,擎起一整個家的每時每刻,當時忘記的痛苦又回來了,像翻湧滅頂的浪潮那樣。阿嬤一直以來壓力都不小,只不過以前靠著工作與照顧家庭等瑣事暫時麻痺了。

起初我們對於阿嬤的失智症狀感到徬徨,不知道這個疾病會造成怎樣的後果,但再查閱相關失智資料後,我們體認到「陪伴與包容」是與失智長輩相處的最佳良方。面對失智症患者需要耐心,我們可能需要反覆解釋一模一樣的事,重複相同的資訊,甚至多次回答相同的問題。
人生好像就是一個圓的循環,孩子長大了,阿嬤卻變回了孩子。

🍰 時隔二個月回到老家為阿嬤過生日,姑姑買了一顆莓果口味的蛋糕,因阿嬤已無法下床行走,於是我們一家人就到阿嬤的房間為她慶生。當我們想扶起阿嬤讓她坐下來時,一離開我們扶持的阿嬤忽然仰頭往後一倒,攤在了床上。以前阿嬤雖然也需要我們餵食,不過她卻能說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不好吃,但如今阿嬤呆滯的由著我們將蛋糕掰成一小塊一小塊餵入她的嘴裡,什麼話也沒有說。

失智的病人就好像是靈魂被禁錮著,對於世界已幾無感知,而身旁的家人對此變化卻無能為力。前些日子我修習了高齡金融規劃師的一系列課程,深深體認到如今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高齡者的身心障礙問題都將一一浮現。照顧失智症者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旅程,許多家庭因為長期照護的壓力而瀕臨崩潰,就算是有愛也很難支撐無止盡的照護日子。政府如今的長照2.0計畫提供許多不同面向的照護,若是家人無法每時每刻照顧失智患者時,也可以申請喘息服務,請專業人士協助分擔家人照護上的辛勞。

👩‍👧‍👦 孝順無須刻意的順從或金錢的滿足,長輩希望孩子能夠陪伴,這就是孝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傳承。我們帶著他們的期盼在世間上遨遊,也許會遇到挫折,也許會徬徨迷惘,但家人永遠是我們的後盾。我們不需功成名就才能盡孝道,平平淡淡的與家人共度每一個片刻就是孝順的表現,更是愛的展現,希望一家人和樂融融的時光能更長一些…

📘 編按:昱忻是一名實習律師,喜歡寫詩、寫散文,文章多取材自生活經驗。曾獲台大文學獎、文以載數創作獎、畫龍點頸新詩獎、羅葉文學獎、虎尾溪文學獎、粹齒文學獎等。這篇文章記載小時候與阿嬤的互動仍歷歷在目,如今阿嬤雖然失智臥床不起,身為親屬的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愛、陪伴與包容,以此篇文章將這份深刻的家人情誼紀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