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 【古城學府裡的求知探險】:異鄉夜盲博士生的牛津初學記

【古城學府裡的求知探險】:異鄉夜盲博士生的牛津初學記


對於牛津這座古城的印象,最初來自兒時翻閱的牛津辭典。那時,牛津對我而言僅是字典封面上的一個名字,遙遠而抽象。隨著學術成長,大學時期我逐漸了解,這座學府不僅是世界頂尖,更是知識與思想激盪的場所,但它對我而言依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當我有幸來到這裡,並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個多月後,牛津給我的印象變得更加真實與溫暖,並因獨特的學院(college)制度而為生活增添了許多豐富色彩。儘管天氣多變,陰雨連綿,寒冷與日照短的冬季增添了幾許孤寂,然而這座城市古老街巷中的溫暖與友善卻讓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親切感,彷彿不再那麼遙遠。

我叫傅晧倫,來自台中后里,曾在成功大學心理系完成大學與碩士學位。如今,作為一名視障夜盲症患者和教育部公費留學生,我站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開啟了在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的新篇章。

回首過往幾個月在英國的生活,我獨自來到這片與台灣截然不同的土地,展開了全新的生活旅程。除了在生理上需要適應陌生的環境,心理上的挑戰更為深刻。在這裡,我不僅要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圈,還面臨著自我身份與認同的疑問與衝突。語言不再是我的母語,這樣的隔閡無疑放大了我內心的掙扎。在這一切挑戰之中,我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困惑,但也深刻地意識到自我探索與成長的過程。彷彿站在異鄉的土地上,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一切,學會與自己獨處,並思考自己來到這裡的真正意義。

對於我的人生哲學,我一直深信,將忙碌填滿生活是最佳的萬靈藥。在這裡的學術生活因指導教授的風格與實驗室氛圍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無論如何,我總能感受到一股節奏緊湊且方向明確的學術氛圍。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們)每週與我安排進度討論,他們不僅在學術上引領我邁向更高的境界,還讓我保有充足的空間來發揮與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他們對我的關懷不僅限於學業,還經常關心我的生活狀況,仿佛成為了我在異鄉的家人。

在台灣經歷多年田徑訓練並曾在全國身障運動會上榮獲視障五項全能金牌的我,來到牛津後加入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田徑隊之一—牛津大學田徑隊(Oxford University Athletic Club)。儘管視力困難與語言隔閡使訓練變得更加挑戰,但我並未因此退縮。每週五次的訓練中,隨著我逐漸熟悉訓練場地、教練與隊友,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並將「牛津藍」(The Blue)—代表卓越運動表現的榮譽—視為我的目標,為此努力不懈。

在這篇初學記的結尾,我要衷心感謝在台灣的家人與朋友們的無條件支持,感謝牛津大學台灣同學會的朋友們在異鄉給予我的關心、陪伴與照顧,也感謝教育部公費留學及台灣公益聯盟提供的經濟支持。正是這些關懷,使我逐漸感受到自己與這座城市的深厚聯繫,並讓我開始真正覺得自己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這份支持與溫暖,激勵著我更加努力,為了牛津的博士學位奮力前行,並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寫下屬於我的學術與人生篇章。

👉支持身心障礙者圓夢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