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徵文】:參賽之道 - 小可
2024 年度,台灣公益聯盟舉行了「生命力徵文」,
希望透過在台灣各角落的故事,
激勵更多人、也將這些渺小卻動人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這次,我們會透過創作者的作品發想及溫暖的文字,
探究這些努力生活、讓每個生命發光發熱的人生故事。
創作者:小可
作品:參賽之道
創作發想:
我是小兒麻痺患者,近五十歲時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逐漸嚴重,不僅行動受限,且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更需花高額費用請人照顧。
自憐時,發現腦性麻痺患者所受限制更多。以淑絮為例,她耳聰目明、頭腦清晰。但全身上下只有兩個腳趾頭聽使喚,因此自出生以來,「吃喝拉撒睡」等對所有動物來説都是最基本的活動,而她卻心有餘力不足。簡言之,是將敏銳的靈魂禁錮在無法運作的軀殼中。
幸虧一路貴人相助:在家人支持下,獲得雙碩士學位,正攻讀博士;如今,母親陪伴她在物理治療師武而謨先生的指導下,練習及參賽地板滾球。然而,受限家境,使她參賽之道險阻漫長。期盼得到各方支援,排除障礙,有公平競爭機會,更上層樓。
-
對淑絮來説,地板滾球參賽之道,險阻且漫長。
她是極重度多重障礙腦性麻痺的患者,全身只有兩個腳趾頭聽使喚,因此,不但吃喝拉撒睡須仰賴他人協助,就算有一隻蚊子叮咬她,都無法憑藉一己之力處理。她口齒不清,但耳聰目明,頭腦清晰。靠著家人支持與自己努力不懈,一路過關斬將,完成學業,並用兩隻腳趾頭在電腦上繕打碩士論文,取得歷史與電子商務雙碩士學位。目前正在體育大學深造,並以地板滾球為研究主題,準備撰寫博士論文。她曾贏得「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09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該基金會支助她出版《迎向陽光》一書。2012年,更榮獲「總統教育獎」。這些榮譽,卻未能提供足夠經濟支助。
如今,她與高齡80歲的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告訴我,除了使用有限的儲蓄,母女倆靠著賣書所得度日。
40多歲時,她遇見生命中另一位貴人——物理治療師武老師,鼓勵她玩地板滾球。地板滾球是針對重度動作控制困難的身心障礙者所設計的競賽,使用極少的肢體動作,卻需要運用策略和技巧的活動。對淑絮來説,地板滾球不僅是一種能降低肌肉不正常張力與反射的復健運動;練習或比賽時,讓她與隊友或對手有更多互動機會,在比賽中培養運動家精神,提升挫折容忍度,降低負面人格特質如暴躁、退縮、逃避等行為出現頻率;更重要的是提供她攀登人生另一座高峰的舞台。因為,地板滾球已列入帕運運動項目。憑著聰明與毅力,淑絮苦練不輟,比賽時靠著她那兩個靈活的腳趾頭,用黏球、炸球、跳球、擦邊球等策略與技巧贏得勝利。然而,獲勝並非能靠著勤學苦練與少許機運得到,對於家境清寒的淑絮來説,比賽之路,障礙重重。
首先,為求公平,獲得參賽資格的前提,是通過帕拉運動地板滾球類體位分級,以確認選手參賽級別與資格。以113年為例,分級檢定者須備妥由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等醫師開立,載明身體損傷類型、程度等必要資訊,並加蓋關防,在指定期限內依規定報名。如未能如期將身分證、身心障礙證明上傳,或未繳交診斷書及不符合最低參賽標準者,將無法參與分級。分級檢測報名時間開放後,須立即上傳資料,報名名額額滿即結束報名。以今年為例,地板滾球分級檢測辦理三場:分別於7月在台北檢測7名;8月在高雄檢測8名;10月在台中檢測8名。
若未能掌握訊息而錯過報名檢測機會,就不能參與後續比賽。以淑絮為例,若錯失台北檢測機會,即使報名高雄或台中場次成功,檢測當天母親得帶著母女倆的雨具、禦寒衣物、裝著手機、水杯、紙尿褲和其他個人隨身用品的包包,照顧著乘坐用腳趾頭操控電動輪椅的淑絮,搭乘大眾運輸、高鐵,轉戰人生地不熟的外縣市,再運用大眾運輸,及時抵達分級會場,參與檢測。
其次,淑絮用腳趾踢球的力道僅及3公尺,不僅不符合發球需4公尺的標準,也不易贏球。為此,有一位耿職能治療師無償為她量身訂做適合踢球的鞋子,從此她如虎添翼,成績突飛猛進。
再者,淑絮使用的普通輪椅,其座椅的高度、深度、寬度、前傾或後仰的角度,扶手高度、椅墊軟硬程度,以及腳踏板的設計都不符合規定,不僅影響表現,更有安全上的顧慮。有鑑於此,每逢練習或比賽,許媽媽須推著另一台手動輪椅,照顧著使用電動輪椅的淑絮,走在時而狹窄,時而崎嶇的人行道上,上上下下地轉乘不同的大眾運輸,千里迢迢地抵達目的地,讓淑絮使用手動輪椅訓練或參賽,備極辛勞。
地板滾球因材質而影響軟硬程度。材質硬的球容易滾動,適合攻擊;相對地,材質軟的球較為穩定,也丟不遠,適合防守。選手須針對競爭對手的球路,選擇適當球具,以符最佳策略。淑絮的家境不允許她選購各類型球具,僅能借用隊友的球,每次拿到哪種材質的球就用它訓練或比賽。如此一來,不僅無法掌握不同材質球具特性與手感,更遑論藉球具採行不同攻防策略,此種限制嚴重影響比賽成績。
地板滾球須於地板平坦的室內練習或比賽。受限於經費,訓練團隊無法長期租用固定的室內場所辦理,目前暫時利用捷運站地下街練習。然而,該場地如今
增添三台卡拉OK,團隊訓練時須與羽毛球、排舞、卡拉OK練習者……等分享場地,影響訓練機會與效果。
參加帕運的選手,練習的困難與艱辛程度及比賽時鬥智鬥力,都不亞於奧運選手,然而,不僅訓練期間所能獲得國家支援與社會矚目程度遠不及奧運選手,更遑論獲奧運金牌者可榮獲國家2000萬元的獎金,而帕運金牌得主所得到的獎助卻遠不及此,對於未來生活所需之助益,顯得微不足道。
儘管如此,淑絮至今依然在這個可能攀登生命巔峰的道路上,努力不懈。期盼各界能為她排除路障,讓淑絮在全世界運動舞台上,展現曾有如此困阨的生命,卻在各方扶助下頭角崢嶸的臺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