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 【生命力徵文】:陳靜儀 - 看不見的悲傷,觸得到的愛

【生命力徵文】:陳靜儀 - 看不見的悲傷,觸得到的愛

2024 年度,台灣公益聯盟舉行了「生命力徵文」,
希望透過在台灣各角落的故事,激勵更多人、也將這些渺小卻動人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這次,我們會透過創作者的作品發想及溫暖的文字,
探究這些努力生活、讓每個生命發光發熱的人生故事。

創作者:陳靜儀
作品: 看不見的悲傷,觸得到的愛

 

作品發想: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視障女兒在面對父親因癌症離世的過程中,內心的掙扎與無力感。
作為一位社工系的學生,我試圖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助父親,
卻因視覺障礙而無法像其他家人一樣直觀地照顧與陪伴父親,這使我感到遺憾和自責。
文章深入描寫我在父親離世後,如何壓抑自己的悲傷,強迫自己表現堅強,不讓家人擔心。
然而,這樣的堅強只是外在的,我內心仍然深陷於失去親人的痛苦中,
尤其因為無法親眼見到父親最後一刻,讓我更加感受到視障所帶來的限制。
最終,我在日記書寫中逐漸釋放情緒,學會接受自己的悲傷,
並理解到悲傷是一部分的生活,而不是需要掩藏的東西。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失去至親的情感與視障者的獨特經歷,展現出在失去與悲痛中尋找力量的過程。

堅強是什麼?不哭就是堅強嗎?微笑就是快樂嗎?答案應該並非如此吧!
種種原因讓我學會不在大家面前展露悲傷難過的情緒,
深刻的剖析自己,慢慢釐清我為什麼會不敢表達情緒。

    一年前,父親因癌症離開了我們。
身為一位全盲的視障者,面對父親離世的過程,我充滿了無可奈何與無力感。
當時的我不斷告訴自己,要盡一切可能去幫助父親,
我搜尋了所有能想到的資源,試圖運用在社工系所學的知識來支持他。
但內心總有種深深的遺憾和懊悔,我總覺得自己能做得更多。

    父親住院期間,我無法像其他家人一樣親眼看見他的病容,
只能依靠觸覺去感受他的變化。我摸著他那雙變得骨瘦如柴的手,
手上纏著的繃帶是他無意識間拔掉點滴留下的傷口。
每當我輕觸這些傷痕,心中不禁泛起酸楚和悲痛。
雖然看不見,但我彷彿能感受到父親的痛苦,一股深深的無力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那一刻,我很想問自己:「為什麼我的關懷似乎永遠不夠?」
雖然學了這麼多理論和技巧,卻還是覺得無法真正幫助到父親。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因為視覺上的障礙,讓我覺得自己無法像其他人那樣盡到照顧的責任。

 父親去世的那天,我和弟弟親眼見證了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儘管無法看見他臉上的表情,我依舊清楚地感覺到,
父親的身體越來越冰冷,呼吸器仍努力輸送氧氣,但父親已不再需要了。
我撫摸著父親的手,祈求他能再次醒來,哪怕只是和我說一句再見。
我淚流不止,心中充滿了無法表達的痛苦。
那一刻,我只希望自己能再多做點什麼,哪怕只是能看著父親的臉,多陪他一會兒。

    死亡的宣告結束後,我強忍著內心的痛楚,開始處理後事。
作為家中的長女,我覺得有責任堅強面對一切,不讓其他家人看見我脆弱的一面。
每當親戚前來慰問,我總是微笑著告訴他們:「沒關係,這樣對他也好,不再痛苦了。」
可是,每當說出這句話時,我內心都湧上了一股難以言喻的酸楚。
明明我也很想大哭,想跟父親多說幾句話,但為了不讓大家擔心,我選擇隱藏自己的情緒。

    因為視障,我無法像其他家人一樣直視父親的病情,
無法確認他的每一絲細微變化,這讓我更覺得自己無法勝任照顧父親的責任。
我努力用手去觸摸,去感知,但內心依然充滿著深深的懊悔,
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無法給予父親更多的支持。
這種無力感和視覺上的限制讓我在面對父親的病情時感到更加痛苦。

    父親的喪禮結束後,我終於有機會靜下心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我開始寫日記,試圖通過文字抒發內心的壓抑與悲痛。
每次書寫時,我的眼淚總是止不住地流下來。
夜深人靜時,我常常會默默哭泣,無聲的淚水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口。
我知道自己並不如表面上看來的那麼堅強,
也無法輕易地「放下」父親的離去。這段悲痛的過程依舊纏繞著我,揮之不去。

    在這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為什麼我總是害怕在家人面前流露悲傷?
為什麼我得強迫自己堅強,卻允許其他人哭泣?
母親曾告訴我,不要在父親面前流淚,說這會讓父親無法放下離開。
我明白她的用意,但這句話卻成了壓在我心頭的重擔,讓我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身為長女,我似乎背負著成為堅強支柱的責任,無法允許自己脆弱。

    然而,我心裡清楚,這樣的堅強只是外表。
內心的悲痛一直存在,視障的限制更讓這份悲傷變得更加沉重。
我無法看見父親的最後一面,這種遺憾讓我每每想起,都感到心如刀割。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學會接受自己的悲傷,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份失落。
我不再強迫自己裝作堅強,而是學著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和處理這些情緒。
雖然我依然無法完全釋懷,但我明白,悲傷並不是需要掩藏的東西,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開始學會擁抱它,與之共存。

這段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視覺障礙雖然給我帶來了很多限制,
但它並不代表我無法感知或表達情感。
我學會透過觸覺、通過心靈的感受來了解周圍的人與事,這讓我在面對悲傷時有了更多的力量。
雖然我無法看見父親的最後時刻,但我深知,他的愛依然留在我的心裡,這份愛將陪伴我走過未來的每一步。

    現在,我依然在學習接納這段失去,學著如何與悲傷共處。
我知道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但我相信,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
這份經歷不僅讓我更了解自己,也讓我明白了,悲傷並不會永遠是傷口,它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幫助我在未來的路上變得更加堅強。